春秋战国五大刺客中,曹沫以勇著称,专诸以智取胜,聂政彰显情义无双,荆轲则用生命诠释信诺之重。
而豫让则以其极致的忠义,独树一帜,成了忠之典范。
我们熟知的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”便出自豫让之口。
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著名刺客豫让的一生,去探寻那份超越生死、矢志不渝的忠义之心。
知遇之恩,情深意重
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、诸侯争霸的混乱时代,也是一个是英雄辈出、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。
随着传统统治秩序的衰落,原本依附于王室、贵族的士人阶层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出路。
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学与智慧,游走于各国之间,成为诸侯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。
展开剩余92%这些士人,有的擅长治国理政,有的精通兵法谋略,还有的擅长外交辞令。
他们的出现,极大地丰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生态,也为后来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奠定了基础。
豫让就是其中一员。
他是当时的晋国人。
晋国是春秋第一强国,但是晋国国君早已大权旁落,权力都集中在智氏、赵氏、魏氏、韩氏、范氏、中行氏六个大家族手中,他们世代为卿,史称“晋国六卿”。
豫让先后投效在范氏、中行氏门下,但是范氏、中行氏都不看重他,他感到怀才不遇,郁郁不得志,便投效到晋国最强大的家族——智氏门下。
智氏,特别是智氏少主智瑶对他青睐有加,给予他很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。
后来,智氏联合赵、魏、韩三家,攻灭了范氏、中行氏,夺取了他们的土地。
再后来,智氏老家主去世,智瑶成为新的智氏家主,随后又成为晋国的执政卿。
在这过程中,豫让跟着智瑶,勤勤恳恳、兢兢业业地为智氏冲锋陷阵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然而,世事无常,风云突变,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。
智伯掌权后,心怀壮志,意图将赵、魏、韩三家一并吞并,以成就霸业。
他首先向晋国公室献地,以此为借口,强迫赵、魏、韩三家效仿。
赵、魏、韩三家明白,名义上是向公室献地,但由于智瑶是执政卿,此举其实就是变相地向智氏家族献地。
面对智氏的强大压力,魏、韩两家因自身实力相对薄弱,权衡利弊之下,不得不忍痛选择妥协退让。
赵氏力量与智氏不相上下,便决定反抗。
智瑶见状,率领魏、韩两家围攻赵氏。
然而,赵氏暗中与魏、韩两家勾结,里应外合,最终逆转战局,将智氏一举击溃。
公元前453年,智氏被韩、赵、魏三家攻灭,智氏领土被瓜分。
尤为残忍的是,对智瑶恨之入骨的赵氏家主赵襄子,竟将智瑶头骨制成漆器盛酒,以示报复。
在这场浩劫中,深受智瑶信赖与器重的豫让,不幸沦为通缉对象。
他被迫遁入深山,心中却时刻铭记智瑶的知遇之恩。
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。”
他立誓要为智氏报仇雪恨。
立志复仇,漆身吞炭
之后,豫让更名改姓,伪装成一名受过刑的人,偷偷潜入赵襄子的府邸中。
为了方便行刺,他主动请缨,承担起清理厕所这种旁人避之不及的脏活累活。
昔日,他是智氏的座上贵宾,享受着锦衣玉食、尊贵非凡的生活;
而今,他却甘愿化身为低贱的仆役,只为那一线复仇的渺茫希望。
在豫让的贴身衣物深处,藏着一把锋利的匕首,那是他精心准备的致命武器,计划在赵襄子如厕之时,给予其致命一击。
然而,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,就在那决定性的一刻,赵襄子步入厕所,目光不经意间掠过豫让的身影,一丝熟悉感油然而生。
或许是豫让初次行刺的紧张与不安,让他不经意间露出了破绽。
赵襄子心下一沉,即刻下令让人将豫让带至面前询问。
当豫让的身影逐渐靠近,赵襄子定睛一看,不禁大吃一惊——竟是豫让!
他迅速示意卫士将其擒获。
赵襄子亲自审问豫让,豫让则毫无惧色,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:
“你杀害了我的主公智瑶,此仇不报,我誓不为人!”
“你杀害了我的主公智瑶,此仇不报,我誓不为人!”
赵襄子身边的侍卫们很生气,打算杀掉他。
没想到赵襄子却摇了摇头:
“智瑶死后,他以前的门客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报仇,豫让却能够如此忠义。
此等贤士,实属难得。
更何况,豫让既然已经被识破,我也会提高警惕,他以后再没机会接近我了。”
“智瑶死后,他以前的门客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报仇,豫让却能够如此忠义。
此等贤士,实属难得。
更何况,豫让既然已经被识破,我也会提高警惕,他以后再没机会接近我了。”
言罢,赵襄子放走了豫让。
尽管豫让重获自由,但复仇的火焰仍在他心中熊熊燃烧,未曾有丝毫熄灭。
但赵襄子说的很有道理,他已经暴露身份,赵襄子又提高了警惕,成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。
怎么办?
豫让拿起镜子,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,狠下心来。
他找来生漆,涂在身上,没几天,他的皮肤开始溃烂,就像得了癞疮一样。
为防声音泄露身份,他拿起炽热的炭火直接吞下,烧伤了自己的喉咙,使自己声音嘶哑。
即便如此,豫让仍觉不够,他狠心剃去胡须与眉毛,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外貌。
为了验证他人是否能够认出自己,他乔装改扮成乞丐。
当他敲开自己家的大门时,连最亲近的妻子也没有认出他。
一天,一位故友偶遇这位形销骨立的乞丐,感觉其身形气质似曾相识。
他仔细端详,小心地问:
“你难道是豫让?”
“你难道是豫让?”
豫让回答道:
“是我。”
“是我。”
这位朋友目睹豫让的惨烈转变,心如刀绞,泪水不禁夺眶而出。
他哽咽着劝道:
“你何苦如此执拗,将自己逼至绝境?
我倒是有一个办法,或许能够助你轻松达成心愿。
你伪装投效赵襄子,以你的才智与勇气,他定会视你为心腹,届时再寻机下手,岂不比现在这番自残要容易得多?
你又何必将自己折磨至此,面目全非呢?”
“你何苦如此执拗,将自己逼至绝境?
我倒是有一个办法,或许能够助你轻松达成心愿。
你伪装投效赵襄子,以你的才智与勇气,他定会视你为心腹,届时再寻机下手,岂不比现在这番自残要容易得多?
你又何必将自己折磨至此,面目全非呢?”
豫让闻言,眼神更加坚定,他缓缓摇头,声音虽嘶哑却充满力量:
“以臣子之身,行弑主之事,此等行径,实乃乱臣贼子所为,我豫让岂能踏上这条不义之路?
我虽卑微,却也知‘忠’之一字重如泰山,即便粉身碎骨,亦要坚守心中的道义与信念!”
“以臣子之身,行弑主之事,此等行径,实乃乱臣贼子所为,我豫让岂能踏上这条不义之路?
我虽卑微,却也知‘忠’之一字重如泰山,即便粉身碎骨,亦要坚守心中的道义与信念!”
说完,豫让毅然决然离开了,踏上了他悲壮的复仇终章。
赤桥伏击,悲壮落幕
豫让用乞丐的身份作掩护,一直蹲守在赵襄子府邸附近,每天都观察赵襄子的日常行踪与出行规律。
豫让发现,赵襄子每次出门都有一个必经之地——赤桥。
桥面上的空间比较狭小,下面就是湍急的水流,非常利于刺杀——空间狭小,赵襄子便不好躲闪,下面是河,如果一击不中有将赵襄子推进河中淹死的可能。
于是,豫让在赵襄子要外出的前夜,埋伏于赤桥下,静静等待赵襄子的到来。
这一夜,豫让一夜无眠,他已经料到,这是他最后一次刺杀。无论成功与否,他都将无愧于心,因为他已倾尽所有。
不久后,天亮了。
远处,赵襄子的出行队伍渐渐映入眼帘。
那熟悉的身影骑于高头大马之上,即将踏入他精心布置的死亡之桥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马匹似乎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,突然嘶鸣起来,打破了清晨的宁静。
赵襄子敏锐地觉察到了异样,立刻下令队伍停止前进,并展开严密的搜查。
伪装成乞丐的豫让终究未能逃脱搜查,他手中的匕首,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烁着凛冽的光芒,却也映射出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不屈的悲壮。
赵襄子凝视着眼前的身影,经过一番仔细辨认,终于确认了这位不速之客竟是豫让。
赵襄子既愤怒又震撼,也非常不解。
愤怒,是因为他曾对豫让展现过宽容,未曾料到对方竟会再次举起屠刀。
震撼,是因为豫让为了完成复仇,竟不惜如此自残。
不解,是因为豫让之前不也是范氏、中行氏的家臣吗,为何偏偏对智瑶如此忠心?
于是,赵襄子以一种近乎质问的语气对豫让说道:
“您曾为范氏、中行氏的家臣,智氏把他们都消灭了,你不替他们报仇,反而转投智氏麾下。
如今智氏已亡,你又为何独独执着于为智瑶复仇?”
“您曾为范氏、中行氏的家臣,智氏把他们都消灭了,你不替他们报仇,反而转投智氏麾下。
如今智氏已亡,你又为何独独执着于为智瑶复仇?”
豫让闻言,缓缓答道:
“我在范氏、中行氏那里,不过一寻常家臣,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,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。
而智瑶则不同,他视我为国士,以非凡之礼相待,此等知遇之恩,我豫让自当以国士相报。”
“我在范氏、中行氏那里,不过一寻常家臣,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,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。
而智瑶则不同,他视我为国士,以非凡之礼相待,此等知遇之恩,我豫让自当以国士相报。”
赵襄子听了豫让的话,很受感动,但是他明白,这一次绝不可再心慈手软。
两次侥幸逃脱已让他深知,再给予豫让任何机会,都将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大威胁。
于是,赵襄子下令让士兵包围豫让,准备处死豫让。
豫让深知自己已经复仇无望,他想了想,向赵襄子请求道:
“我知道自己必死无疑,复仇无望。
但求能让我以衣代首,象征性地完成刺杀之举,以此慰藉智瑶的在天之灵,报答他昔日的知遇之恩。”
“我知道自己必死无疑,复仇无望。
但求能让我以衣代首,象征性地完成刺杀之举,以此慰藉智瑶的在天之灵,报答他昔日的知遇之恩。”
赵襄子沉默片刻,缓缓脱下自己的外衣,递给豫让。
豫让接过衣服,双手颤抖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。
他猛地抽出宝剑,用尽全身力气,一下又一下地砍向那件衣物,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愤怒、悲伤与遗憾都倾注其中。
直到筋疲力尽,衣物被砍得支离破碎,豫让才停下手中的动作。
他仰天长啸,声音中既有解脱也有不甘:
“智伯啊,我豫让虽未能亲手取你仇人性命,但今日以衣代首,总算不负你对我的知遇之恩!”
“智伯啊,我豫让虽未能亲手取你仇人性命,但今日以衣代首,总算不负你对我的知遇之恩!”
言罢,他无力地抛下手中的衣物,任由其散落一地。
赵襄子见状,心中五味杂陈,他转过身去,轻轻摆了摆手,示意士兵们执行命令。
于是,在一片寂静中,一代义士豫让被无情的刀剑所吞噬。
“壮士死知己,青史留华章。”
豫让虽然失败了,但是其大义凛然,以身报恩的故事,却跨越时空,代代流传。
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复仇与忠诚的传奇,更是一曲人性光辉与悲剧交织的赞歌。
发布于:北京市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