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架安-24客机突然坠毁,49名乘客无人生还,机上还有一名中国乘客,也回不来了。坠机地点位于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州,当时,天气恶劣,这架安-24客机进行了两次紧急降落,均告失败,最终坠毁。但真正引人注意的,不是恶劣天气,而是安-24的机龄。它已经服役50年了,怎么还没有被淘汰?俄罗斯民航工业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?
安-24最早服役于1963年,距今62年了,到1978年就停产了。坠毁的这架安-25,则是交付于1976年,距今也有50年了。它的设计寿命是15年,按理说,所有的安-24都应该退役了。但现实却是,俄罗斯仍有45架在运营,平均机龄就超过47年了。为什么俄罗斯不淘汰掉这些老飞机呢?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,特殊的航线需求。俄罗斯太大了,但人口又聚集在东欧地区。这就导致整个俄罗斯远东,才800万人不到,还没中国的一个市人口多。人口少,就意味着,需求小,根本没那么多人去坐飞机,但它却又存在一小部分的航空需求。那怎么低成本满足这些航空需求呢?最省钱的办法就是,让安-24修修补补,超期服役。
展开剩余60%二是,西方制裁。早在2011年,俄罗斯就自研了SSJ-100支线客机。它也是俄罗斯民航服役数量最多的国产客机,累计交付213架。按理说,SSJ-100完全可以替代老旧的安-24。但是呢,2014年,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,西方就对俄发起大规模制裁,SSJ-100的很多核心零部件就被断供了。像美国派克公司生产的液压油箱,霍尼韦尔制造的气象雷达,古德里奇的刹车系统以及赛峰集团提供的发动机等,一下子就都没了。那俄罗斯能不能搞国产替代呢?确实可以,但性能不佳,产量也跟不上来。
到2020年,SSJ-100客机的国产化率才提升到50%。俄乌战争爆发后,西方制裁更严厉了,SSJ-100被迫走向全国产,改用PD-8涡扇发动机,但至今都没有投入运营。这还只是一款支线客机。在大客机研发上,中国曾邀请俄方联合研制CR919。可俄方拒绝共享技术,最终被踢出项目。现在,中国单独研发出了C919,C929也在加速开发中了。中俄联合研发的CR929项目,同样流产。
也就是说,俄罗斯靠着苏联留下来的民航技术,却一步步走向没落了。而中国呢?则靠着自立根生,埋头苦干,对俄罗斯实现了反向超越。一架安-24坠毁,看似是一件普通的民航事故,但它的背后,却隐藏着俄罗斯民航工业30余年的沉沦。
其实,除了民航工业外,俄罗斯的汽车、造船、芯片、电子信息以及机械制造等,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了。俄乌战争结束后,俄罗斯反向采购中国军工,也将成为新常态。
发布于:湖南省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